发布时间:2023-03-07
记者从2月2日召开的天津市生态局总结暨装修工作会议暨2023年第一次常务会议上获悉,2022年,天津市生态状况质量明显改善,空气、水、近岸海域质量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。 具体来看,2022年,天津市PM2.5年均浓度为3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5.1%;优良天数比例为73.2%,同比上升0.9个百分点;重度污染天数为4天,同比减少3天;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良好的占58.3%,同比上升13.9个百分点;12条入海河流不变实现恶化,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上升至71%,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;污染耕地安全运行率保持在91%以上不变,重点支持用地安全运行率100%。 2022年,天津市生态局深入践行近命文明思想,坚决开展“开云运动视界”生态形势,央求天津市委市级机关工作落实到位,直面减污减碳合力,聚焦突出生态形势,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。 在推动绿色低碳增长方面,总体形势面临着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协同,推动经济社会增长全面绿色转型。 制定实施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、碳包容性制度支持、适应气候变化等步骤。 深化碳交易市场支持,扩大大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规模,将具备合适前提条件的24家发电企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。 拉动洁净煤行动,全市51台公用和自有燃煤机电机组达到燃气等级不变,石化、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基础达到国家性能A级,226家企业率先达到B级或领先级,41台燃煤蒸汽锅炉切换并网或关停。 支线清洁运输,香港清洁机械比例将提高到60%,铁矿石铁路运输比例保持在65%以上不变。 制定严肃项目环评审批清单,推进物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,创新“捆绑”审批,创新“先用后补”和“跨区域调解”总量目标,启动“重金属减排承诺制”,全力办理新天港、SMIC等重点物业链条和高水平项目落地。 经营81个生态条件严重的项目共计249亿元,努力稳定经济。 出台“十五”期间支持“无废城市”工作方案,中心城、东丽区、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东疆保税港区、中新天津生态城纳入国家试点。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,实施“1+3+8”攻坚战计划,细化攻坚战年度计划,以更高的规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年保卫战,鞭策生态态势十年不变。 深入打好保卫蓝天攻坚战,对抗“五控”治气,加强PM2.5、O3协同治理,完成钢铁、石化、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创新或深度治理。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,对抗“四措”治水和“三措”治海,完成146个地级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查询、走访和评价。 继续推进“一河一策”入海管理,编制省级入海总氮控制规划。 深入打好保卫净土攻坚战,对抗“两防”治土,对全市1.72万亩污染耕地全部实施安全操纵法。 2021年,农村形势改善被评为全国优秀。 在增强自然生态屏障方面,要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多层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,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缺口。 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五个试点省市之一,率先建立了“1个台账+2个单个部门+3个机制”的工作框架 加强生态屏障修复,大力实施生态屏障修复工程,全市生态状况指数持续突出。 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,津南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支撑示范区,中新天津生态城被授予“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”实践创新基地,天津港保税区被授予“生态文明支撑示范区(生态工业园区)”称号 在确保生态态势安全方面,聚焦重点区域,加强常态化管理,着力建立生态态势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。 结合焚烧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危险废物的集中风险管理,消除了9000多起事故隐患。 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关口,成立医疗废物处置专班,建立平战衔接、可自由切换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。全年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4.7万吨,其中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废物2.6万吨,实现了医疗废物全部收集、妥善处理、分散和感染。 此外,会议还总结了全局在提升生态态势管理能力、打造生态友好铁军、宣传教育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。 作者:郭文生任梁潇
>>查看更多您感兴趣的!